珞石机器人的产品涵盖了大负载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在山东拥有年产能超2万台的自有工厂,并有一支来自海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过80%的研究团队,迄今为止已取得国内外研发专利及科技大奖300余项。
前段时间,山东卫视《品牌山东》栏目走进了珞石机器人山东智能制造产业园,向大家展示了全新的机器人智能制造未来工厂,将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1月,由财政部、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等20家股东发起设立,主要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等领域的企业开展战略性投资,布局相关制造业龙头企业。
制造业大基金旗下还参与设立了多个子基金,包括深创投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有限合伙)、湖北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
国家制造业大基金在制造业装备领域频频出手,格外“青睐”工业母机及机器人等高端领域,埃斯顿等国内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都曾是国家制造业大基金大手笔布局的项目之一。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工业机器人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工具。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工业机器人大国,根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2022年中国新安装29万台工业机器人,数量超世界其他地区总和。
尽管在2023年开年后,工业机器人迎来一阵降温,但从全年各大厂商总体情况来看,上半年机器人行业的承压得以释放,下半年工业机器人需求逐渐复苏,各大制造商找回了熟悉的盈利节奏。
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年安装量超过29万台,并以5%的增长打破了2021年创下的增长记录;日本紧随其后,年安装量50413台,但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机器人制造国,占全球机器人产量的46%。
目前,全球的工厂都在加速使用机器人,新的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创下历史新高,达到每10000名员工151台机器人,比十年前翻了3倍。中国机器人密度也已经达到392,仅次于韩国(1012台)、新加坡(730台)、德国(415台)、日本(397台),位居第五。
对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国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2023年1月18日,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上海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要地之一,成为了全国首个机器人密度纳统城市。目前,上海已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工厂测评率超70%,浦东、嘉定、松江等地区更是实现了100%全覆盖,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已达383台/万人。
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和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已累计建成19家国家级智能工厂,100家市级智能工厂,完成1000多个智能制造场景推广和落地应用,上海全市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以上,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
本次国家队的入局工业机器人,在业内释放着一个积极信号,未来,工业机器人仍将持续受益于制造业升级,长期来看仍将保持较高热度。
来源:OFweek机器人网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深厚、工业门类齐全,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
在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开局起步的2023年,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山东在新征程上点燃的“主引擎”。上半年,青岛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909.62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79.54亿元,同比增长6.3%。青岛国际工业博览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制造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搭建供需交流平台。
2024第六届青岛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青岛工博会)定于8月16-18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世界博览城举办,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机器人与高端装备产业联盟、山东新丞华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以“绿色工业与智能未来”为主题,重点展示数控机床、激光装备、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锻压冲压、金属成型、钣金加工、动力传动及控制技术、工业互联网、铸造机械、铸件/铸造材料、工业防腐、工业涂装、功能部件、工量具、仪器仪表、五金机电、电气装备、绿色工厂解决方案等高端技术装备,聚焦高端装备,展示创新、绿色、智能的新成果,促进实体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